用心之道
做出版的朋友送了一本书《阅读美国》,置于案头多日。昨晚偶然翻翻,和序言里的一段话“会”上了。
慧能可以和基督“嫁接”,也可以和卡夫卡“嫁接”。慧能提示说:佛就在你心中。你的全部努力就是释放出你的心中之佛。你就是你的解放者。而从卡夫卡那里,我也得到同样的启迪。卡夫卡一生没有离开过布拉格,可是他却最深切地感悟到全人间变形变态的苦痛;他没有到过美国,却写出描述美国的精彩小说,道破人类的共同困境。这就是因...
读《贝姨》(四)
我被“贝姨”搞得心烦意乱。
我不知道如何评价她。这是对我喜欢做出一个判断天性的挑战。世界如此混乱,似乎如果你自己不作出一个判断,就必然得依附于别人的判断。而别人的判断,你知道,大多数时候都是他们在饭桌上夸夸其谈的总结,既没有多少来自聪明头脑的智慧和内心深处的善意情感,又挟着偏狭的强制的小圈子的主流的态度。
李贝斯特,这位《贝姨》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,就像是一道人生谜题,考验每个深...
读《贝姨》(三)
于洛夫人,纯洁的阿黛莉娜为了找回自己失踪的丈夫,前去拜访丈夫的前情人、歌唱家约瑟法。进到用棕色和金色丝绸装饰起来的小公馆客厅,这位太太吓呆了。早在小说开始,约瑟法离开于洛男爵的时候,男爵就亲眼目睹了这公馆的奢华:
三扇窗户朝向一座琼瑶仙境似的花园,那种在一个月内赶造出来的花园:泥土是运来的,花是移植的,草皮好似靠化学方法培育出来的。他不仅欣赏那些蓬巴杜风格的最昂贵的考究摆设、镀金...
读《贝姨》(二)
如果玛奈弗夫人——瓦莱丽生活在现代,她一定是时尚媒体的宠儿。她将会出现在最有影响力的女性时尚媒体的封面上,在内页里穿着最时髦的衣服,摆出各种诱人的姿势,和记者大谈她的爱情生活。而那些媒体除了用倾国倾城这些陈词滥调去恭维她,一定会把她的访问做得花团锦簇,还会有“玛奈弗夫人告诉你如何5招搞定一个男人”之类的小标题。
翻开我们的时尚杂志,难道不是充斥着这一类的内容吗!女人被物化成了一具死...
读《贝姨》(一)
巴尔扎克太有名了,有名到大家都不太愿意认真读他的书。这好像也是很多太过经典的作家的悲哀。人人都知道他们写出了伟大的作品,那么,不用担心跟上潮流的问题,反正有一生的时间可以去读。结果常常是过完一生也没有读,或者一直停留在第10页,让第11页以后的部分在岁月中风干,成了一枚干瘪而招摇的麦穗。
都知道巴尔扎克是一个粗俗的作家,并且为一个粗俗的时代留下了忠实纪录。最近我都在读他晚年所写的《贝...
《刀锋》里的迷失者还包括索菲·麦唐纳。
她初次出场,是在伊莎贝儿家的晚宴上,坐在毛姆旁边,是一位腼腆女子。
她比其余的人都要沉默些。人不算美,但是,脸长得很趣。鼻尖微翘,阔嘴,蓝里带绿的眼珠,赭黄色的头发,式样梳得很简单。人瘦,胸部几乎像男孩子一样平坦。
她虽然年轻,却颇有识见。时隔数年后,毛姆在巴黎的冶游场所再度见到索菲。“她穿了一件鲜绿的绸罩衫,但是,弄皱了而且有污迹,下面着...
读《刀锋》(三)
《刀锋》中毛姆塑造的最有意思的角色之一艾略特·谈波登堪称神来之笔。他是小说中最不需要“得救”的人。这位活跃在社交界的社会名流,原本出身美国学者之家。他初到巴黎,拿着介绍信到处去见名流,他人缘极好,又会来事儿,什么宴会里都少不了他。毛姆讽刺他,“为人实在太好讲话了,假如有人失约,你临时拉他来凑数,他毫不介意就来,而且让他坐在一位顶讨厌的老太婆旁边,保管还会替你敷衍得有说有笑”。
这...
拉里的情人伊莎贝儿是另外一种例子。作者(即书里的叙述者)初次在芝加哥见到她时,她不到二十岁,可爱到不行:
伊莎贝儿长得高高的,椭圆脸,直鼻梁,俊俏的眼睛,丰满的嘴,这一切看来都是布家的特征。人秀气,不过胖一点,大约是年龄关系,等她长大一点就会苗条起来,一双有力的长得很好的手,不过也嫌肥一点;短裙子露出的小腿也嫌肥。皮肤生得好,颜色红红的,和适才的运动以及开敞篷车回来不无关系。人容...
牟宗三在序言中说写这本时,“意趣消沉,感触良多,并以此感应证许多真理”,他这自述,便是以生命的直感穿入学术的深处。借用他赞美伏羲孔子的话,有种“原始的光辉、神采、润泽、嘉祥、清洁和晶莹”。犹记当日初读此书,第一章的第一节,便击节感叹。他是以个人的经验要抵达中国文化慧命之所在。他的知是和行合一的。他是一个值得称赞的灵魂。
“生命原是混沌的。只是每一个人冲破其混沌,透露其灵光,表露其性情,各有其特殊的途径与形态。这在当时是不自觉的。惟不自觉,乃见真情,事后反省,有足述焉。生命之秘,于此可窥。”
这段话,大概要在三十岁之后,很多人才会有切己的体会。概因人在少年,往往为父母或习见所囿,要走众人走的路。有了阅历之后,则知若你注定要走窄门,你便非走不可。
《五十自述》牟宗三著 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
一桩发生在“新都”南京的摄魂谣言,引发了市民持续近两个月的大恐慌。此时,正值国民政府兴师北伐的敏感之际,成立近一年的新政府是如何处理这场巫术风波的呢?
1928年3月,江南刚刚进入煦暖的早春。
国民政府的新首都南京城里,突然刮起了一阵风:许多十岁上下的小孩胸前都悬挂上了一个红布条,上面写着一些奇怪的歌诀。譬如“石叫石和尚,自叫自承当;快快回家转,自己背石板”;“你造中山墓,与我不相干,一叫你魂去,再叫你...
1911年,但凡头脑清楚之人,都明白迟早有一天,一场大规模起义将在中国发生。至于起义将发生于何时何地,则无人可以准确预测。但是,一则谣言最终激发了发生在武昌的一场兵变。
这一年是辛亥年。
湖北省城民众过了一个冷冷清清的中秋节。此前,武汉三镇风传革命党人即将举事,像13/14世纪的汉人那样,秘密联合起来准备“中秋节杀鞑子”。
省城市面萧条。“食品涨价,银元兑价上涨,七十五两银子换一百银元,有时关平银一百两换一...